1937年60岁老秀才要求离开红军,毛泽东:你今后的辉煌让我来书写

马列主义的思想魅力使他深受感染,最终在60岁时投身长征。然而,健康状况持续恶化迫使他做出抉择:为了不影响团队行进,他选择了返回故里。 获悉此事后,毛泽东深有感触,随即亲笔致函,妥善布置了他离队后的相关安排。 在为他送别的场合,毛主席曾表示: 过去的成就已值得骄傲,而未来更加灿烂的篇章,理应由我来续写。 周素园作为地主阶级,却为何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毛泽东主席为何亲自为他设宴送别?这位历史人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非凡经历? 【读马列主义的地主】 1936年年初,贵州西北部迎来了长征途中的红军部队。在...


马列主义的思想魅力使他深受感染,最终在60岁时投身长征。然而,健康状况持续恶化迫使他做出抉择:为了不影响团队行进,他选择了返回故里。

获悉此事后,毛泽东深有感触,随即亲笔致函,妥善布置了他离队后的相关安排。

在为他送别的场合,毛主席曾表示:

"过去的成就已值得骄傲,而未来更加灿烂的篇章,理应由我来续写。"

周素园作为地主阶级,却为何选择了共产主义道路?毛泽东主席为何亲自为他设宴送别?这位历史人物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非凡经历?

【读马列主义的地主】

1936年年初,贵州西北部迎来了长征途中的红军部队。在2月份,大定县城被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攻克,敌军在此遭遇惨败。

获悉这一情况后,毕节地区的党组织负责人邓止戈迅速作出部署,通过地下党员与大定县的红军取得联络。随后,红军部队以强大阵势向毕节地区挺进。

在短短三日之内,借助地下党组织的协助,红军成功击溃了敌军保安团,顺利攻克了战略要地毕节。依照既定方针,入城后的红军立即开展"打土豪"行动,将地主阶级的动产悉数收缴。

当红军指导员率领队伍踏入周素园的宅邸时,这位毕节地区首屈一指的地主本应是革命斗争的重点对象。然而,周素园展现出的态度令在场人员倍感意外。

红军在长期斗争中遭遇了形形色色的地主,既有依仗权势、无所畏惧的蛮横之徒,也不乏善于伪装、阿谀奉承的圆滑之辈。这些地主群体中,鲜有人愿意支持红军,毕竟红军始终是站在受压迫民众一边的。

面对前来收缴的红军,周素园表现得与其他地主截然不同,他毫无惧色地表示:

"我坚定支持红军,支持革命事业。"

令人意外的是,周素园的书柜被红军战士发现藏有大量马克思、列宁等思想家的著作,且每本都留下了细致的批注和标记。

指导员从未见过如此详尽的批注,密密麻麻的字迹透露出阅读者深入的研究。面对这一特殊情况,他决定将书籍带回并向上级汇报。

王震政委在听取汇报时深感意外,作为红六军团的领导者,他从未遇到过致力于马列主义研究的地主。

王震为核实细节,立即前往周素园住所拜访。面对王震的亲自到访,周素园显得十分欣喜,并与其深入探讨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见解。

他那略显沧桑的嗓音缓缓道来:

经过长达十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我深刻认同马克思的观点,并坚定地支持这一思想体系。

王震对此话题表现出浓厚兴趣,立即向周素园征询其对中共抗日反蒋立场的见解。周素园毫不犹豫地表达了对这一方针的全力支持。

在交谈过程中,周素园的真诚态度打动了王震,他立即决定归还先前没收的物品。随后,王震多次造访,进一步增进了对周素园的认识。

王震曾打趣地对周素园说:"周老,您可不能总把自己关在家里闹革命啊!"这番话虽是玩笑,但也道出了实情——当时周老已年近六十,即便有心从军也力有不逮了。

周素园被这番话深深触动,立刻回应道:"既然你们来了,我也该离开家门投身革命了!"

此刻,他确信自己正站在通往光明的坦途上,革命失利的阴霾将不再重现。

【贵州革命的推动者】

1879年,贵州毕节见证了周素园的诞生。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近代贵州显得较为边缘化,其偏远落后的地理环境似乎难以孕育革命的火种。

然而历史真相并非如此,在周素园等革命先驱的领导下,贵州地区的辛亥革命同样声势浩大。

尽管未曾接受正规学校教育,周素园在父辈与师长的悉心指导下,顺利通过了晚清时期的秀才考试。如同当时众多文人志士,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宏图伟志。

腐朽透顶的清政府给了他一记沉重打击,甲午战争更是彻底改变了他的思想轨迹。1894年,日本为实现其侵略性的"大陆政策",突然挑起海上战争。

北洋舰队的覆灭在周素园心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他深刻意识到,纵使满腹经纶,也难以扭转中华民族面临的危局。

面对国家危亡,周素园毅然选择了积极进取。他如饥似渴地吸收新思想,广泛研读各类进步刊物。

他通过深入学习西方知识,拓宽了视野,着手探寻贵州的创新发展方向。最初,他着眼于工业振兴,认为这是增强贵州实力的关键途径。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他特意进入一家路矿企业任职,期望获得实践经验。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他果断转变了思路,认识到贵州的根本症结在于制度层面的缺陷。

贵州的物质实力虽可通过发展实业得到提升,但这种改善仅是短期效应。要实现该省的根本性变革,必须从思想和制度层面进行深层次改革。

面对贵州思想启蒙的迫切需求,周素园毅然选择通过创立新型报刊来传播进步理念。然而,在这个经济基础薄弱的地区,建立一份现代化报纸面临着重重困难。

在资金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后,周素园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报刊运营中。为确保内容品质,他亲自参与设备采购与技术管理工作,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黔报》才得以正式创刊。

周素园在主持《黔报》期间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此期间,他偶然与革命同仁张百麟相识。

英雄的共识让两位先驱一致认为,《黔报》已革新了贵州的社会思潮,亟需组建政党推进革命事业。经过精心筹备,贵州自治学社由此诞生。

贵州官方正式接纳了自治学社,该组织在传播进步理念、推动公益发展以及配合全国革命运动等工作中,都扮演了关键角色。

随着武昌革命浪潮的掀起,周素园意识到贵州同样需要行动起来,随即在当地组织了军事抗争。尽管出身文人,但凭借长期的知识积累,他在战场上的表现相当出色。

周素园成功领导了贵州革命运动,然而受制于当时恶劣的革命环境,尽管他倾尽全力,仍未能确保贵州革命政权的持续稳定。

即便历任贵州执政者都对周素园礼遇有加,他始终拒绝与军阀及反动势力为伍。这位革命志士很快便辞去显赫官职,返回故乡毕节隐居。

凭借多年积累的财富,他购置了房产和田产,俨然成为了一位地主。然而,他始终没有欺压百姓,而是将心思放在国家的前途上。这一过程让他倍感煎熬,因为他常常陷入迷茫,不知该如何前行。

当周素园陷入困惑之际,马列主义的光芒为他指明了方向。这一思想启蒙使他在红军抵达贵州之前就对其有所认识,这也解释了为何他在"打土豪"运动中表现得如此镇定自若。

在深入了解红军队伍后,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跟随红军踏上长征之路。

【老秀才的长征路】

与周素园的谈话让王震深感震撼。面对这位资深革命家的立场,他一时难以决断,只得将此事继续向上级汇报。

经过深思熟虑,贺龙与任弼时一致认定周素园在统一战线中具有可靠的特质。恰逢在毕节之时,邓止戈等人已经建立起一支拥有五千兵力的反蒋武装,正缺少一位合适的指挥官。

贵州抗日救国军的番号在初步整编后正式确立,周素园被任命为首任司令员,其私人宅邸同时被用作司令部所在地。

周素园就职当天,贺龙亲临现场致意。他热情地握住周素园的手,真诚地对其加入表示欢迎,并亲切地以"秀才红军"相称。

在毕节地区享有崇高声望的周素园,其号召得到了众多爱国志士的积极响应,这为红军在当地顺利开展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由于工作原因,他的生活节奏骤然加快,但他对此充满热情。根据组织安排,他借助既有的人脉网络,积极传播共产党与红军抗击日寇、拯救民族的主张。

周素园致函滇军将领孙渡,直言不讳地揭露了蒋介石的阴谋,警示其切勿让蒋介石坐享其成。

孙渡内心被深深触动,这一影响在后续事件中得到了印证。当红军向云南推进之际,西线战场的孙渡部队始终未有行动,周素园的劝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红军即将撤离毕节之际,年事已高的周素园毅然决定率领贵州抗日救国军加入长征队伍。然而,这场艰苦卓绝的远征使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历经沧桑的周素园,面对任何艰难困苦都能坚韧不拔。鉴于他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组织最终建议他前往香港从事统战事务。

周素园断然拒绝了这个提议。在红军的日子让他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希望,他充满激情地表示:"加入红军是我人生最辉煌的选择,我愿为此献出生命!"

贺龙获悉此事后,情绪激动地表达了看法:

这位长者真是硬气十足!就算要动用十八名壮汉,我们也非得把他和我们一起带走不可!

周素园不愿一直被人抬着,身体稍有好转便选择骑马或徒步前行。令人惊叹的是,他最终在没有战士帮助的情况下,独自成功翻越了海拔超过五千米的雪山。

经过红军与周素园的持续努力,长征征程圆满结束,队伍成功到达陕北保安地区。

由于健康原因,周素园最终不得不告别红军队伍。在为他举行的送别宴会上,毛泽东主席不仅高度评价了他过去的卓越贡献,还向其许下了郑重承诺。

【毛主席的欣赏与承诺】

在抵达陕北保安时,周素园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自接待。毛主席不仅与他多次深入交流,鼓励他持续学习,还特意安排他在红军大学担任教职。

尽管陕北条件异常艰难,组织为确保周素园的身体康复,不仅每日细心调配他的饮食,还每月提供十元生活费以满足日常开销。

周素园早已将物质享受置之度外,红军大学中大量马列著作才是他真正的精神寄托。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他主动编写了近代史课程教材。

周素园亲身经历了众多重大历史时刻,其独特的观察视角为学员们提供了全面而精准的历史解读,这对培养他们形成准确的历史认知具有重要价值。

西安事变爆发后,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周素园向何应钦、吴忠信等支持军事镇压的人士致函。

这些人士对周素园的言论较为重视,这与他曾在国民党担任要职的经历有关。

周素园的书信在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37年春,当第二次国共和谈陷入僵局时,他再次启用了既有的社交资源。

受组织委派,周素园向冯玉祥、吴忠信等人士寄发了多封书信,旨在呼吁他们以民族大义为先,携手推动全国性的抗日斗争。

在全面抗战打响之际,周素园以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大义,毅然决定以八路军高级参议的身份投身前线战场。

临行前夕,他在寄给亲人的书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期望:"愿家人安居乐业,若遇国难,当挺身而出。"这封信被他视为对家人的最终嘱托。

周素园这封家书显然被他视作最后的嘱托。选择跟随部队出征时,他可能已经抱定了赴死的决心。

周素园因长期健康问题无法参战。持续的工作压力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状况,最终导致双脚肿胀出血,日常生活都需要他人协助。

周素园随军出征的初衷是为革命事业出力。然而,当前情况却发生了逆转,他不仅无法参与实际工作,反而需要组织专门派人照料,这令他深感不安。

周素园萌生了返回贵州的想法,随即向毛泽东主席如实汇报。主席了解情况后,并未像往常那样挽留他,而是认为返乡休养对周素园更为有利。

正是这一系列事件促成了开头的场景,周素园收到了他关于后续安排的书信,双方还确定了饯别事宜。

在饯别宴会上,毛泽东主席的寄语具有深刻含义:前半段充分肯定了周素园的革命生涯,后半段则向老一辈革命家郑重表态,表明将引领中华民族开创崭新篇章。

在周素园的见证下,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成功实现了建国伟业,并推动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这位历经沧桑的老先生,于1958年安详离世,为其波澜壮阔的传奇一生画上了圆满句号。

本文特向周素园先生及所有为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作出贡献的先驱们致以崇高敬意!

您对此有何见解?期待在留言区看到您的观点!

本作品系"楚水佐诗"独家创作,已启动全平台版权保护机制。任何形式的复制、传播均需获得授权,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图文打卡计划#



相关资讯